|
楼主 |
发表于 2013-11-27 20:41:00
(十一)最大的圩台城
台城老城中心区素有“小广州”之称。与广州市的“上下九步行街”和中山市石岐“孙文西步行街”不同的是,这里的骑楼建筑工艺更为精美,墙面装饰更加考究。
台山市老城区中心区由城东路、县前路、中山路、正市街、青云路、东云路、南门路、草朗街、健康路共9条骑楼街组成,沿街建筑多为上世纪20至30年代所建。骑楼临街立面的建筑风格,大量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,处处洋溢着西方文艺复兴、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艺术气息。
全长660米的环城南路,是老城中心区最长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街道,其骑楼立面也最为亮丽。纵目四望,最吸引人的是骑楼墙体立面上的装饰。样式之繁多、工艺之精美,让人目不暇接。每一座骑楼的楼顶,都装饰有形态各异、线条繁复的山花;立柱上的精致灰塑,或形如盾形,美不胜收。
穿行在台城老城中心区,这里的每一栋“洋楼”都值得细细品味。建筑上的每一个图案,每一根立柱,无不透露出浓浓的西方古典韵味。纵横交错的骑楼街,令人仿佛回到了民国初年。
台山于1499年(明弘治十二年)立县,台城500多年的历史中,它一直作为县城存在,集政治、文化、教育、商业、金融为一体,也是台山政府所在地。1924年台山获得孙中山特许试行自治,台城作为县城和新宁铁路的交通中枢,发展迅速。从19241929年,台城掀起了第一次建设高潮,在县长刘栽甫领导下,工务局局长谭铁肩直接主持城市改造。按照工务局制定的规划图和骑楼建筑详细规定,在明清县城道路系统的基础上,开辟新马路,再分期分批拆除区内马路红线内的建筑物,扩宽街道,统一铺设了排水系统。临街商铺的兴建,先要设计好建筑图纸,经工务局审批后发给符合条件的承建工匠《建筑凭照》,才能施工。经改造后,台城的西宁市、西门圩在此次建设中与老城中心区合为一体,城区总面积近60公顷,建成32条骑楼街道,超1500幢骑楼。
1929年4月台城正式举行了新马路开放典礼,此后一发不可收拾,陆续修建了台山县政府大楼、学校、宗祠、教堂等大型公共建筑,举目四望,美不胜收。最让人迷恋的,仍然是那32条保存较好的骑楼建筑,界面连续、整齐划一,下铺上居,立面大量吸收了西方的建筑文化,工匠依据华侨引进的西方建筑技术和艺术,加以模仿和改良,最后采用进口材料,于是在这个最大的圩市中漫游,空气中不时会弥漫着西方文艺复兴、巴洛克、新古典主义的气息,时空交换,迤逦中带着浪漫。
1920年前,台山圩市虽多,但大都残旧,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。1924年台山城市改造开始,工务局局长谭铁肩亲笔撰写《台山物质建设计划书》,对全县31项建设作出长远的规划部署。台山工务局的“改造城市”即墟市改造计划,对全县的台山城、西宁市、西门圩、新昌埠、获海埠(以上2埠现属开平)、斗山埠、大江市、都斛市、白沙市、公益埠、海口埠、端芬圩、三合圩共13个圩提出强制性的改造要求。“改造城市”由政府统一主持,规划先行,具体实施则由县工务局及市务公所分工负责。1929年后实施改造或新建的侨圩,统一建筑新式的骑楼,骑楼高度提高至5米左右,显得笔直高挺,立面装饰更为丰富多彩,美观亮丽。台城、汀江圩是典型代表。
尤其是台城,在岭南地区独领风骚。台城交通便利,商贾云集,苏杭布庄、银行、金铺银号、茶楼酒馆举目可见,加上侨汇丰厚,19301937年台山侨汇每年达3000万美元,几乎占全国侨汇(9500万美元)的1/3,台城因而享有“岭南金融重镇”美名。毋庸置疑,它就是台山最大的圩。
天华银号
|
|